最近有機會和一些大學生或剛畢業尚在找工作的學習夥伴聊天,他們最常提問的是要怎麼樣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或者走什麼路?針對這個問題,其實個人認為並沒有很好或者標準的答案,但我最常回應或者說我認為最好的答案是-「遇到機會時只要是不犯法多去嘗試;多交些不同行業與職類的朋友,從他們身上了解與認識他們的工作是什麼,增加自己的生活閱歷,不管是閱讀或是親身的體驗。」但多數的學生會感嘆沒有機會可以嘗試或者沒有機會遇到已在職的人。或許沒有機會和遇不到已在職的人是存在的,但可能並不是事實。

其實,機會大多是自己創造而來的,現在很多的學生都打過工。但打工的工作內容卻不見得是和自己興趣或未來希望從事的工作有所相關,而且即便轉換工作了,工作內容也還是相同或者類似,因此,失去了嘗試其他工作內容的機會,自然也就少了認識其他工作的機會。此外,若是己有在打工了,怎麼會沒有機會接觸到各行各業的人呢?這不就是種自相矛盾嗎?也有夥多問我,他也想要找嘗試不同的工作,但大多數的企業去實習並沒有薪資(尤其是商科類組)。但換個角度去思考,去職場實習的目的應當不是金錢再衡量,而是在體驗與認識企業內部實際的運作,且讓自己更清楚了解自己未來適合作什麼,那麼金錢就不該是最佳的選擇,且很多的學生會認為打工就已經是在體驗職場了,有沒有相關有什麼關係?其實企業在看有無職場經驗,還是會希望看到的是對相同的產業或工作內容有無關係,並不是打過工就可以。加上每個企業文化不同,打工的經驗也無法讓每個企業認可,如:自己在過去的招募經驗中,就有曾主管要求不最好不要有打工經驗的新鮮人,尤其在餐飲服務業打工經驗的新鮮人。為什麼呢?因為行業不同下文化差異較大,且多數的主管認為,再打工、實習與在企業工讀的經驗,在管理和要求上是完全不同的。但相較之下企業實習與在企業工讀,主管們還是比較認可,主要是至少和企業組織相較下是熟悉的。因此,有沒有機會去嘗試和遇到在職者去了解認識他們想要的工作容並沒有機會,而是在於自己的觀念與作法對不對。

再說,要遇到在職者相對是容易的,在路上問問人應該很多都是有工作的(只是真的在路上拉人問,他們應該會嚇到吧!),但要怎麼開口和他們深入聊才是問題,個人常會建議夥伴想認識什麼樣的人,去上上企業在訓練的公開班,應當是個不錯的選擇,一來可以認識社會在職的人事,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企業內部執行的一些問題,畢境學校所學的大多是以理論為基礎,但企業的課則會著重在如何運用與實務問題的討論(雖說學生去聽不見得能聽懂50%,但很多企業人事也不見得就能懂到50%),兩者間還是可以增加到自己的能力。或者現在很多學校都會安排業師到校進行授課,多向業師詢問或請業師協助推薦想要認識的職務及行業同仁認識,相信業師們應該都會樂意推薦或告知相關訊息。

說簡單些,我還是建議夥伴們可以多去嘗試不同的工作或學習不同的知識,因為這對於協助自己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或想從事的是什麼?有所幫助,畢境我們看到的很多職業與工作都只是表相而己,要能真正理解工作內容還是要自己去試過才會知道,每個工作都有酸甜苦鹹辣的滋味,決對不是有人可以用說明的就說得完、說得清,最終還是要自己去做了才會知道,但你能做什麼、想做什麼、該做什麼,都不會是別人可以告訴您的,因為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在掌握的不是別人掌握的!多看、多聽、多學習,然後多多去試驗,您就會找到你自己。而且在學期間是最好的試驗機會,因為在這過程的轉換與犯錯,決大多數的企業都會原諒,但等你真正到了職場,那就老天也救不了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