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天與二位業界朋友前去拜訪一位資深的前輩,聊到了某大學業師在臉書貼文說:「不教了」,一個資深業界前輩笑說:「因為他還沒學會「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二項功夫的真諦。」聽了我有點好奇問這位前輩:什麼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真諦?

他淡淡的,問了我一個問題:「現在的教學是求學時代嗎?」,接著說:「古代人是拜師學藝要自己去找老師學習,那是求學,學生要求老師傳授知識,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學習,想想孔子弟子三千人,成名的也就72門生,他們是孔子拿著刀逼著他們學的嗎?應該沒有吧!龐涓和孫臏拜鬼谷子學藝,鬼谷子要求要能通過測試才願意教他們,否則還不收他們二人為弟子耶!這些人他們都是因為自己有想要成就的事業與夢想才拜師學習的,那學習的時間和成效當然會不一樣啊。但現在呢?學生為何上大學、為什麼要唸書,他們自己都不見得清楚了怎麼會認真去學習呢?怎麼會虛心求教呢?」

一個朋友回應了:「當老師不該是要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願意主動學習嗎?」

前輩回應:「是,但一班那麼多人,你能觸動的有多少人?既然不是全班,那有些就不見得要在課堂上說,等到下課後有想學的人會來請益,你只要對這些想學的人進行教學與說明就好了不是嗎?」接著問了他:「你引發學生動機有沒有遇到學生就是不想理的?或者完全就不在意的?」

朋友回應:「有遇到過很多,不參與也不想動的」

前輩再追問:「那最後你採取了什麼行動?」

朋友回應:「在不影響授課的情況下,盡可能去讓他們配合活動。」

前輩回應:「是啊!因為他們並不想參,所以呢?一昧的想要給學生很多,但事實上呢?他們並不想學,那你浪費的是自己的唇舌與時間,也浪費那些被逼著座在教室的學生時間」

朋友問到:「但不講不是讓想學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前輩回應:「你只要在課堂上點到問題點,真的想學的會主動前來尋問」

我問:「如果學生學習意願低,學校教育的老師只採消極的應對是好事嗎?」

前輩回應:「絕對不會是好事啊!但現在教育體制失能,產學之間脫鉤,你們是業師站的位置在哪?」接著說:「我知道高中職或大學教師在招生、升學主義與成績至上因素的無奈。很多的結果可能不如預期,但在線上的你們自己還能多做些什麼進行調整?或者選擇一口飯呢?」

我們三人陷入沉思-是啊,我們還能再多做些什麼來改變或調整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